2025年10月25日(星期六),深圳教育研修院开设的面授课程《〈红楼梦〉品读与赏析》在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东7楼709教室开讲。来自全市部分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师学员齐聚一堂,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之旅。他们跟随主讲老师陈冬平深入“红楼”世界,解码经典文学的魅力与教育启示。

陈冬平是中学高级教师,身兼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广东省“点灯人”校园阅读推广人、南国书香节第三届优秀阅读推广人等多重身份。他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还是湖北师范大学和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兼职教授。陈老师常年研读《红楼梦》,先后发表过20多篇关于“红学”的研究文章。
本次课程聚焦经典文学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其目标是通过《红楼梦》这一文学瑰宝,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与文本解读能力,进而赋能日常教学。课程精心设计了两大核心专题,以点带面搭建起经典研读的完整框架,让学员在品味文学之美的同时,掌握可迁移的教学方法。
上午的专题《“红楼”四“探”,人情万般——以第三十四回为例,谈谈如何赏读〈红楼梦〉》,以“宝玉挨打”这一关键情节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精彩的人物性格剖析。陈冬平老师围绕袭人、薛宝钗、林黛玉、王熙凤四位核心人物及其他人物探望受伤宝玉的场景,细致解读了不同角色的行事逻辑与言行艺术。袭人周到妥帖、循循善诱,尽显谨守本分、体贴入微的性格;薛宝钗携药而来,言语关切又端庄得体,流露出处事圆融的大家风范,还在不经意间展现出别样心思;林黛玉的探望简约而深情,寥寥数语与含泪目光中,饱含着真挚牵挂,彰显其敏感细腻的性情;王熙凤的到来则带着鲜明的个性色彩,言语诙谐、关切直白,既展现了管家奶奶的泼辣干练,又暗藏着察言观色的处世智慧。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度挖掘,陈冬平老师引导学员领悟到:经典文学的人物赏析需紧扣文本细节,从言行举止中探寻性格本质,这种解读方法同样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
下午的专题《王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聚焦红楼世界中极具复杂性的“圆形人物”王夫人,从五个维度展开立体解读。陈冬平老师通过“守妇德,敬公婆”的持家之道、“重亲情,惜贫老”的处世态度、“爱子女,惯宝玉”的舐犊之情、“恩威并,心肠硬”的治家手腕、“心思深,话语迟”的行事风格,全面呈现了王夫人性格中的多面性。
课程打破了对这一人物非黑即白的简单认知,让学员深刻理解“圆形人物”的塑造艺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正如现实中的个体,兼具人性的丰富与复杂。这种辩证的解读视角,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观察生活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6学时的课程中,主讲老师陈冬平将学术深度与教学温度完美融合。他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拆解文本深层逻辑,又善于结合教育实践延伸思考,让经典文学与现实教学形成有效联结。
学员们专注投入,在互动交流中碰撞思想,课后纷纷留言分享学习感悟。
学员梅老师表示,感谢陈冬平老师对《红楼梦》的分享解读,陈老师以点概面,用扎实的专业功底把小说的深层逻辑、人物形象分析得入木三分,又让人听得明白、有共鸣,还将书中的思考延伸到现实生活和教育中,让人感受到经典的现实意义,听他的课是一种温润心灵的享受。
学员吴老师说,陈老师的课让自己对《红楼梦》有了全新的理解,以“探病、探心、探情、探因”为脉络,层层剖析人物言行背后的深意,尤其是对“同是劝与哭,表现各不同”的对比分析,让自己体会到曹雪芹塑造人物时笔触的精妙与深刻,这堂课不仅是一次文本解读,更教会自己阅读方法,懂得如何真正读懂名著中的人情与匠心。

经典不老,名著常青。此次《〈红楼梦〉品读与赏析》课程为深圳市中小幼教师继续教育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力量,也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
这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会不断完善,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路径。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