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深圳市70余位语文教师汇聚福田区荔园外国语小学,参加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教育研修院主办、福田区荔园外国语小学协办的专题培训。本次培训以“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设计策略”为主题,由荔园外国语小学校长吴舒莹主讲。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教学评一致性”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而表现性评价设计则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的关键环节。此次培训为语文教师们搭建了专业成长的平台,助力同仁们在教学实践中精准把握评价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吴校长认为: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学习变革强调高阶思维、大概念、深度学习等,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而传统小学语文测试存在脱离情境、选择反应、孤立知识技能等局限,难以有效评估核心素养,导致浅层、碎片化学习,因此需要表现性评价的介入。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侧重综合知识与能力运用的评价方式,它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完成任务,通过实际的行为表现来展示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同,表现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去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是检测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在了解表现性评价的重要性后,吴校长强调表现性评价的要素及其设计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质量的关键。其构成要素包括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价工具。目标指向核心要素,明确评价方向;表现性任务基于情境,让学生在做事中展现能力;评价工具则用于衡量表现水平。
在表现性任务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确定评价目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分解三维教学目标来制定。再进行表现性任务设计,涵盖项目教学设计、评价任务设计、建模评价规则。此外,依据麦克泰观点,表现性任务质量需具备有意义的情境、促使学生经历思维过程、产出合适的作品或表现,以此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推动教学评一致性。


为了老师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吴校长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介绍了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评一致性”。需从课程纲要、目标制定、任务设计和评价实施等方面着手:
将表现性评价融入学期课程纲要。明确课程目标,聚焦本学期关键学习结果,体现核心素养;规划课程评价,涵盖表现性评价的评分规则、实施方式及结果处理;依据目标和教学经验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中,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将任务情境化。
制定指向高阶思维的进阶式目标。区分低阶目标(如认识生字、有感情朗读等基础能力培养)和高阶目标(如抓词句赏析、学习写作方法、体悟情感等思维能力提升),为教学与评价提供清晰导向。
基于真实情境设计真实问题解决任务。以对比赏析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材料分析中,提升理解、鉴赏等语文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展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嵌入式评价贯穿教学始终。设置问题与活动,如拓展创新、仿写等,明确嵌入的表现性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分优秀、良好、加油等层次,从行为能力表现、思维品质等维度衡量),实时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指导教学,实现教学评相互促进、协同一致。



在本次培训的最后环节,吴校长倾囊相授,运用AI工具为老师们细致讲解并示范如何从四个维度输入指令,优化个人教学设计。第一步通过设定课程基本信息,精准锚定教学的起点与方向;第二步以构建多维表现性任务框架,为学生搭建起展现知识运用与能力素养的舞台;第三步重点生成表现性任务,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切实锻炼语文能力;第四步开发分析性评分规则的表现性评价标准,为教学效果评估提供科学精准的标尺。这种系统化指导助力教师将AI工具深度融入教学设计,切实推进了教学评一体化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学习,学员们如获至宝,纷纷决定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活化妙用,提升教学质效。
丁宁老师:今天聆听吴校关于《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设计策略》的讲座,如沐春风,收获颇丰。此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表现性评价突破了传统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限,着重聚焦于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语言实践与思维展示,使“教—学—评”真正同频共振。吴校结合实例的讲解,让我明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通过设计情境化朗读、创意写作展示、主题式小组汇报等表现性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同时借助清晰的评价量规实时反馈,既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又全面考查素养发展。这种评价方式将评价嵌入教学全过程,成为推动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有力抓手。作为语文教师,我深感其对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今后,我将积极践行,让表现性评价融入阅读、习作等教学环节,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真正实现教学评一致,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朱雪宁老师:吴校的讲座以“素养导向的语文变革”为核心,叩击教育本心。“为何、是何、如何”三问,串联起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做法,给予教师教育的方向。结合课堂实例,我学到了表现型评价在实践中的应用,还有AI与表现型评价的方法。希望今后能作用于课堂,让学生更自信、更快乐。